最新动态
文王食子而武王翦商(文王伐商的故事)
2023-11-09 11:00

文王食子而武王翦商(文王伐商的故事)

文王剪商,意思就是周文王剪灭商纣,引申为“剿灭无道,建立王业”的意思。

“剪商”二字出自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,原文是“居岐之阳,实始翦商 ”。

我们都知道周朝最终灭商的任务是周武王完成的,但实际上真正为灭商大业奠定基础的是周文王。到周文王去世的时候,周国已经是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灭商只差临门一脚了。
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,顺便看看跟周文王、商纣王有关的那些成语。

姬昌的父亲去世之后,姬昌正式即位,继续治理周国。他把周国治理成啥样呢?一个字:好。两个字:极好。三个字:特别好。

光说好似乎显得有些空洞,还是讲一个真实的故事,更有说服力。

当时有两个接壤的小国,一个叫虞(yú)国,一个叫芮(ruì)国。两国交界处有一大片非常肥沃的土地,多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归属。

两国都挖空心思寻找证据,力图证明这块土地是本国所有,为此双方争执多年,几次差点兵戎相向。

后来有人从中劝解,说:“你们两国这样争下去也不是个事儿,听说西岐周国的国君西伯姬昌,宽仁有德,大公英睿,你们何不找他给评评理,看看土地到底该归谁所有?”

两国国君一听,觉得也是个办法,于是二人相约上路,前往西岐。

不久后,二人来到周国边境。他们惊讶的发现,周国耕地的田块与田块之间,都留下了很宽的距离,明明可以用来种植,却闲置不用。

此田块的农夫对彼田块的农夫说:“中间这块地你来种吧!”,彼农夫说:“都跟你说了好几次了,那是你的地,你别啰嗦了!”。

虞芮让畔雕像:两个农夫在谦让,两位国君在旁观

两位国君对视一眼,心想:这就是传闻中周国的“耕者让其畔”吧,今天算是亲眼见识了。

二人又往前走,到了周国的都城。发现城中人在行走时,男在路左,女在路右;有年轻人和老年人同行,即使互不相识,年轻人也都搀扶着老人,帮老人提着东西。

两人感觉大开眼界,知道这一定就是传闻中周国的“男女有其别,斑白不提挈(qiè)”

晚上住宿时,两位国君惊讶的发现,房门居然没有门栓!询问店主,店主说:“本国人人富足守法,从未有过偷盗现象,要门栓也没啥用”。

第二天继续赶路,两人看见街上一个中年妇女,手里拿着一个珍贵的簪子,正叫喊着寻找失主。她逢人就问,由于找不到失主,就一直不肯离开。

原来传闻中周国“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是真的!

两位国君大惭,说:咱俩争的东西,正是人家周国老百姓所礼让的;咱俩干的事情,人家周国连个普通老百姓都觉得羞耻。咱也别腆个大脸去找西伯评理了,快赶紧回去吧!

于是二人还没见到周文王,就返回了本国。回国后,两位国君再不好意思争夺那块土地,那块土地从此成了闲田。

其他国家的诸侯听说这件事之后,都说:“看来天命将要转移到周国身上了!西伯姬昌就是那接受天命的天子啊!”。

这就是“虞芮让畔”的典故。这块闲田在今天山西省的平陆县,“闲田春色”是其古八景之一。

虞芮之间的闲田,位于山西平陆县


闲田春色

关于这件事,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道:

虞、芮之人有狱不能决,乃如周。入界,耕者皆让畔,民俗皆让长。

虞、芮之人未见西伯,皆惭,相谓曰:“吾所争,周人所耻,何往为,祇取辱耳”。

遂还,俱让而去。诸侯闻之,曰“西伯盖受命之君”。

孔子家语》里,孔子针对这件事给予了周文王高度评价:

孔子说:从这件事来看,文王的治国之道,已经无法超越了。不用下命令别人就跟从,不用亲自教导别人就听信,真是达到最高境界了!

(孔子曰:以此观之,文王之道,其不可加焉。不令而从,不教而听,至矣哉!)

这一年,被称为周文王接受天命的元年。

同时期的商朝,天子商纣王又在做什么呢?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?

纣王从小就聪明过人,才艺出众,又高又帅,雄辩滔滔。而且武艺高强,能跟野兽搏斗(“材力过人,手格猛兽”——《史记》)。

当他还是王子的时候,有一次宫中举办宴会。大家正玩得高兴,不知怎么的,宫殿里支撑房梁的木柱突然断裂。眼看着大厦将倾,大家惊慌失措,只好闭目等死。

值此千钧一发之际,这位小王子纵身上前,徒手托住了将要倒塌的房梁!一边大声命人赶紧去取新的木柱来。

徒手替换类似的柱子,这得多大力气

过了许久,手下人把新的木柱运到,竖起来替换掉刚断裂的木柱。这段期间,小王子居然就这么一直用手托着横梁!

成语“托梁换柱”就是这么来的,后来演化成“偷梁换柱”,还成了三十六计之一。

由此可见纣王的勇武。纣王的老爹也因为这件事,下定决心立他为太子。

这么优秀的一个人,按理说应该成为一代贤君才是,可他偏偏成了“纣王”。

“纣”不是他的名字,是后来周朝给他上的谥号,也就是对他死后盖棺定论的评价。周代《谥法》规定:杀戮无辜曰纣,贼仁多累曰纣,残义损善曰纣。

《谥法》是一本书,书里规定了帝王将相生前行为与死后各种美称恶称(谥号)的对应关系,以示褒贬

纣王得了这个恶谥,冤不冤呢?不冤。他虽然才貌、武艺、能力应有尽有,但唯独缺了一样东西:仁慈。

古代皇帝选太子为什么总特别强调“仁心”呢?因为如果没有一颗仁慈悲悯之心,能力越强越可怕,一旦他运用起超凡的才能来做恶,必然是荼毒苍生,最后官逼民反。

没有才能的坏人干不了大坏事,顶多祸害身边的几个人而已。真正能导致千百万人国破家亡的,都是才能出众的小人。

秦桧是状元,和珅过目不忘,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哪个不是才华横溢?(王安石的事以后再聊)。

纣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。

纣王刚即位的时候就做了一件事,暴露了他喜爱欲望、贪图享受的本性。

他使用了一双象牙筷子。

这么小的一件事,我们会觉得微不足道。但他的叔叔箕(jī)子却非常忧虑,担心商国将有祸患。

箕子说:一个人用了象牙做的筷子,难道还能再用普通陶土做的杯子吗?肯定要使用相匹配的犀角杯或玉杯。用了这么珍贵的餐具,难道还能再吃粗茶淡饭吗?肯定得吃山珍海味。

一个吃山珍海味的人,难道会穿着粗布衣服、坐在茅屋里吃吗?肯定要穿绫罗绸缎、盖高楼大厦。欲壑难填,从此商国永无宁日了。

尊重生命,保护野生动物

这就是成语“象箸之忧”的故事,用来形容一个人见微知著,以小见大。

我们不得不佩服箕子的智慧和远见。五年以后,纣王建了酒池肉林,命令男男女女们全身赤裸,在酒池肉林中互相追逐嬉戏以取乐,通宵达旦。

(“以酒为池,悬肉为林,使男女裸相逐其间,为长夜之饮”——《史记》)。

他还建了一座鹿台,“其大三里,高千尺”。鹿台既是一座宫苑,可以游玩;也是一座仓库,可以藏钱。

鹿台遗址

鹿台里最高的一座建筑是摘星台(封神演义里叫“摘星楼”),由于建造的特别高,高耸入云,站在上面好像能摘到天上的星星一般,因此叫摘星台。

摘星台遗址

建造这些不知花了多少民脂民膏,纣王却丝毫不顾,继续横征暴敛,把搜刮来的钱都储存在鹿台里(“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”——《史记》)。

他还宠幸一位叫妲己的美女,每日里声色犬马,醉生梦死。

《封神演义》妲己剧照一


《封神演义》妲己剧照二


《封神演义》妲己剧照三

我只能说:城里人真会玩,我要回农村。

从虞芮让畔、托(偷)梁换柱、象箸之忧、酒池肉林等成语故事里,我们可以看到周文王和商纣王在品德、治国之道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,了解商衰周兴那段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。

这时的纣王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,但他丝毫不知警醒,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贪暴虐民。而文王却修德行善,安抚百姓,开始了“剪商”的征程。

    以上就是本篇文章【文王食子而武王翦商(文王伐商的故事)】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 文章地址:http://fabua.ksxb.net/quote/791.html 
     行业      资讯      企业新闻      行情      企业黄页      同类资讯      网站地图      返回首页  海之东岸移动站 http://mip.ksxb.net/ , 查看更多